徐芑南:“蛟龍”號總設計師人生
2012-06-12 16:20:20 來源:中國科學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wǎng) 我有話要說
開啟總師生涯,創(chuàng)造事業(yè)輝煌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海洋工程(船型 船廠 買賣)的發(fā)展,對潛水器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徐芑南先后擔任了四項水下潛器的總設計師,創(chuàng)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載人深潛器和水下機器人。工作深度由300米、600米、1000米發(fā)展到6000米、7000米;其類型有載人、無人,有纜、無纜;其控制方式由載人手控、帶纜遙控,發(fā)展到無纜智能控制。
80年代初,徐芑南作為總設計師,帶領中船重工集團七○二研究所等5個單位的技術骨干,成功完成了我國第一臺單人常壓潛水器和雙功能常壓潛水器的研制,達到當時國際同類產(chǎn)品的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nèi)空白。
80年代末,徐芑南作為船舶總公司任命的總設計師,提出了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具有光纖通信的纜控水下機器人設計方案及其技術途徑,這是以援救為主、兼顧海洋油氣開發(fā)的大功率作業(yè)型纜控無人潛水器。
90年代初,徐芑南任我國第一臺自行研制大深度無纜智能型水下機器人“探索者”號的副總設計師,以豐富的經(jīng)驗成功完成了該項目的總體設計和載體系統(tǒng)的研制。
1992年起,徐芑南同時還擔任了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的總設計師,這是當今國際高新技術先進水平的反映,它可到達地球94%的海域進行考察。
無人、載人,有纜、無纜……徐芑南說:“幾乎所有種類的潛水器,我都做過了。”
而唯一讓他遺憾的是,沒有機會完成大深度的載人深潛器。
事實上,上世紀后期以來,隨著人類對資源的消耗需求與日俱增,各國越來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了遼闊無邊的海洋。深海技術被認為是與航天技術、核能利用技術并列的高新領域,而載人深潛器則是海洋開發(fā)和海洋技術發(fā)展的最前沿和制高點。1992年,徐芑南所在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七○二研究所向國家科委(現(xiàn)科技部)提出研制6000米級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建議。然而,因當時條件有限,申請一直未獲批準。
1996年,帶著遺憾,花甲之年的徐芑南辦完了退休手續(xù),他以為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夢想就此擱淺了。
然而,希望往往出現(xiàn)在拐角處。他從不曾想到,幾年后,他便重新出發(fā),在大時代中續(xù)寫了深潛傳奇,成就了事業(yè)的深度和人生的高度……
拾起昨日夢想,整裝重新出發(fā)
新世紀的鐘聲剛剛敲響,在中國大洋協(xié)會的組織下,國內(nèi)科技界和海洋界的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級專家與國家發(fā)改委、財政部、科技部、外交部的有關領導進行深入探討后,終于達成了研發(fā)載人深潛器的共識。
在立項前選總設計師時,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他是總師的最合適人選”?僧敃r他已經(jīng)66歲——按國家“863”重大專項總設計師要求,總師年齡不應超過55歲,科技部特為他破此先例。
2002年6月的一個深夜,徐芑南接到了702所原所長吳有生院士的電話(產(chǎn)品庫 求購 供應):“7000米載人深海潛水器立項了,我們想來想去,這個總師非你老徐來當不可!”
放下電話后徐芑南心動了。潛水器,在徐芑南的生命中,是永遠割舍不下的一段緣分,尤其是7000米載人深海潛水器,更是他多年的心愿。但是,家里人不同意:因為他身患心臟病、高血壓,一只眼睛已僅存光感。參加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的海試歸來時,心臟早搏一天查出一萬多次——是該好好休養(yǎng)的時候了,怎么還能去干這么辛苦的工作?
可徐芑南說:“我一思考潛水器的問題,頭就不痛,不思考就痛。還是接下這個任務,讓我感覺舒坦。”最終,他年近九旬的老母親同意了:“你去做吧!不做你會生病的。”
2002年6月,科技部正式把7000米載人深海潛水器列為“863”計劃“十五”期間重大專項,我國由此打響了一場深海技術領域的攻堅戰(zhàn)。這就是后來被命名為“蛟龍”號的7000米載人潛水器。
帶著責任,帶著希望,拾起曾經(jīng)擱淺的夢想,這位66歲的老人整理好行裝,向著深海重新出發(fā)。